·结果 1
玉女煎
玉女煎 【来源】《景岳全书》卷五十一。 【组成】生石膏9~15克熟地9~15克或30克麦冬6克知母牛膝各4.5克 【用法】用水300毫升,煎至200毫升,温服或冷服。 【功用】清胃滋阴。 【主治】水亏火盛,六脉浮洪滑大,少阴不足,阳明有余,烦热干渴,头痛牙疼,失血。现用于急性口腔炎、舌炎,三叉神经痛等属于胃热阴亏者。 【加减】如火盛极者,加栀子、地骨皮之属,多汗多渴者,加北五味14粒;小水不利或火不能降者,加泽泻4.5克,或茯苓亦可;如金水俱亏,因精损气者,加人参6~9克。 【方论】方中石膏,知母清阳明有余之火为君;熟地黄补少阴不足之水,为臣;麦门冬滋阴生津为佐;牛膝导热引血下行,以降炎上之火,而止上溢之血为使。
|
·结果 2
除烦清心丸
除烦清心丸 【来源】《丹台玉案》卷五。 【组成】知母黄连天冬各30克麦冬45克朱砂9克 【用法】上药研末,荷叶汤糊为丸,朱砂为衣。每服6克,空腹时用白开水送下。 【功用】清心除烦,养阴安神。 【主治】胆怯心惊,烦躁口苦。
|
·结果 3
比金丸1
比金丸1 【来源】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卷十。 【组成】滑石腻粉(研)各450克青黛(研)75克天南星(炮)375克巴豆700个(去皮取霜) 【用法】上为细末,以面糊为丸,如麻子大。每服1丸,薄荷温水下。如急惊风,头热足冷,口噤面青,筋脉抽掣,上膈顽涎,加服1~2丸。 【主治】小儿惊风,身热,喘粗涎嗽,心悸颊赤,大小便不利,夜卧不稳。
|
·结果 4
香朱散
香朱散 【来源】《魏氏家藏方》卷十。 【组成】香白芷30克(锉,研为细末)朱砂3克(研细) 【用法】上药和匀。每服3克,浓煎小麦汤调下。 【主治】小儿盗汗。
|
·结果 5
安神散1
安神散1 【来源】《宜明论方》卷九。 【组成】御米壳(蜜炒)30克人参陈皮(去白)甘草(炙)30克 【用法】上药为末。每服3克,煎乌梅汤调下,临卧服。 【主治】喘嗽。
|
·结果 6
天仙饮
天仙饮 【来源】《仁斋直指》卷十八。 【组成】片姜黄18克天仙藤羌活白术白芷梢各9克半夏(制)15克 【用法】上药锉为末。每服9克,加生姜5片,水煎服。间下千金五套丸。 【主治】痰注臂痛。
|
·结果 7
商壳丸2
商壳丸2 【来源】《御药院方》卷三。 【组成】商枳壳(麸炒,去瓤)60克大皂角(去皮、子,酥炙黄色)60克青皮(去白)半夏(洗七次)槟榔木香各15克 【用法】上药捣为细末,加生姜汁面糊为丸,如豌豆大。每服40~50丸,食后生姜汤送下。 【主治】痰阻气滞,胸膈痞满。
|
·结果 8
青橘皮丸
青橘皮丸 【来源】《普济方》卷三九七。 【异名】青橘丹(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卷七)。 【组成】青橘皮(去白,焙)当归(净)黄连须干姜(炮)各30克厚朴(姜制)肉豆蔻各15克 【用法】上药为细末,曲糊为丸,如黍米大。每服10粒,乳食前用米饮下。 【主治】小儿赤白痢,脓血相杂,肚痛。
|
·结果 9
四物消风饮
四物消风饮 【来源】《外科证治全书》卷五。 【组成】生地黄12克归身赤芍各6克荆芥薄荷蝉蜕各4.5克柴胡川芎黄芩各3.6克生甘草3克 【用法】水煎服。 【主治】素体血虚,风热外客,皮肤游风,瘾疹瘙痒;及劳伤冒风,身热口燥。
|
·结果 10
灭瘢丹
灭瘢丹 【来源】《疡医大全》卷十二。 【组成】轻粉白附子黄芩(微火略炒)白芷防风(研细末)各等分 【用法】炼蜜为丸。于每日洗面之时多擦数次,临睡洗面时又擦之。不须三日,自然消痕灭瘢。 【主治】面部瘢痕。
|